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首页 - 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 正文
【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杨冕: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赋能乡村生态振兴
时间:2022-11-24  阅读: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10月23日,由英国正版365官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英国正版365官网联合主办的“新时代 新理论 新实践 新发展: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讨会”在英国正版365官网举行。在继上午洪银兴教授、黄群慧教授、陈劲教授、叶初升教授、范如国教授、齐绍洲教授、黄敏学教授作主旨报告后,下午分为经济学、管理学两个选题研讨会平行举行。英国正版365官网20位教授齐聚一堂,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享了对经济领域研究选题和管理领域研究选题的思考和体会。会议分别由潘敏教授、李燕萍教授主持。本专栏将连续推出20位教授的精彩发言。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请杨冕教授做报告,杨冕教授是英国正版365官网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英国正版365官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发展绿色转型、能源与低碳经济政策优化。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多项课题。兼任中国“双法”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双法”研究会低碳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杨冕教授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赋能乡村生态振兴》,下面有请杨冕教授。

杨冕教授: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经管院的杨冕,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党的二十大精神。

我汇报的题目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赋能乡村生态振兴”,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关于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恰好对应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对乡村振兴总要求的五个方面进行了明确定位,指出产业振兴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同时提出通过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来促进上述总要求的顺利实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的收官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因此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以上是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总体而言,相关战略安排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我们希望在实践中以上各项安排也能够被精准科学实施,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在实践中未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五个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则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但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谋划乡村产业发展。相反,如果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前提,那么其可能会给乡村生态振兴工作带来挑战。为什么这么说?根据环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环境库兹涅茨假说,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通常会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通常会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我们知道,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发展还相对比较落后,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在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没能够很好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那么有可能会导致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经历一波加剧的过程。这种情况是不满足“生态宜居”这一乡村振兴要求的。且由于我国97%的国土面积在乡村,如果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那么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也会相应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治理污染、生态保护。因此,立足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探究一条“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正当我们对这一问题略感棘手之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战略部署,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方向性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由于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众多的优秀历史文化就散布于广袤的乡村地区;如果我们能以乡村地区悠久且广泛分布的优秀历史文化为依托,走以文塑旅、文旅融合的产业振兴之路,那么实现乡村绿色发展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为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会具有如此重要的功效?那还得从文化特别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说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并在随后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给文化与文化自信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由此可见,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文化自信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加强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可以很好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能够助力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根据以上政策解读,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学术上的探索,题目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促进乡村绿色发展路径探究。首先提出三个基本问题,(1)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能否有效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2)其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否有效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3)其内在影响机制和途径究竟是什么?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个理论分析。我们赋予历史文化资源“生产要素”的属性。既然是资源,那么就具有要素投入的属性;既然是要素投入,那么便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但是跟能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相比,历史文化资源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自然资源一般是可耗竭的,用一点少一点。而历史文化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减少,可能还会增加。因为随着我们探索、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会有新的历史文化资源被源源不断地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利用继承文化能产生新文化,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自然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会伴随着副产品的产生。比如说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PM2.5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水资源的使用会产生水污染。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相对清洁的,甚至还具有“负排放”的特征。原因在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带动其他清洁产业的发展,比如旅游业、文娱艺术业等相关产业。而且,文旅融合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是高度互补、相得益彰的。文旅融合发展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而生态环境保护也能很好地支撑文旅融合发展。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我们进一步开展了实证研究。目前我国共计评选了七批、近80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我们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为自然实验,基于因果推断分析框架,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促进乡村绿色发展的功效及其具体作用路径。初步结论如下:首先,入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入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会通过“钱”“人”“地”三个方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乡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企业和资本集聚,进而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来吸纳人力资本。最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还会通过促进社会消费、文化艺术等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相对改善,而且没有造成耕地面积的显著减少。

以上是此次交流的内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主持人:杨老师以规范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了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非常受启发,感谢杨老师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