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10月23日,由英国正版365官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英国正版365官网联合主办的“新时代 新理论 新实践 新发展: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讨会”在英国正版365官网举行。在继上午洪银兴教授、黄群慧教授、陈劲教授、叶初升教授、范如国教授、齐绍洲教授、黄敏学教授作主旨报告后,下午分为经济学、管理学两个选题研讨会平行举行。英国正版365官网20位教授齐聚一堂,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分享了对经济领域研究选题和管理领域研究选题的思考和体会。会议分别由潘敏教授、李燕萍教授主持。本专栏将连续推出20位教授的精彩发言。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上午我们邀请了七位专家学习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下午我们分两个会场继续学习和阐释。在这里我们举行的是学习和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经济学选题的研讨会。会议邀请到英国正版365官网十位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既有学术造诣极高的骨干教授,也有学术潜力极强的青年学者。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各自的专业方向畅谈学习体会,领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方针和有关国际民生的重要部署,努力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创新理论,推动实践,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
这十位专家分别是邹薇教授、余振教授、罗知教授、孙祥教授、龚锋教授、杨冕教授,李斌教授、刘成教授、卢盛峰教授和冯志轩教授。与此同时,我们今天下午的报告会采用的是专家演讲和专家点评的方式,我们邀请了叶永刚、叶初升,李永友、邹薇四位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在每位学者演讲十分钟,剩下五分钟的时间进行点评,同时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学生也可以在后面的五分钟里面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进行研讨。
那么首先邀请的是邹薇教授做报告。邹薇老师是英国正版365官网经济系教授,珞珈杰出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霍英东优秀青年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两次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完成了40余项重要的课题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研究成果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七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四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湖北省政府图书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10多个奖项。担任第一届、第二届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湖北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咨询委员、省政策研究会副会长,多次荣获湖北省委决策支持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发展研究奖一等奖,获评湖北省优秀政协委员,湖北省首届“最美社科人”等荣誉称号。
邹薇教授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蕴涵、指标体系与内生动力》,那么下面有请邹薇教授,大家欢迎。
邹薇教授:谢谢主持人潘敏教授!非常感谢学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学院已经多年,好像还从来没有在学院作过学术报告,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今天上午听了几位专家的演讲,很受启发。现在全国各界都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份报告博大精深,纵横捭阖,立意深远,是指导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
今天下午我想聚焦谈一个问题,就是探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蕴涵和实施路径。我们现在讲构建新发展格局,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和内生动能。格局也是个宏大的问题,格局决定全局。同时,我们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总体战略,就必须掌握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大势,所以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下我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些感受。今天是学习阐释二十大精神的经济学选题会,我概要地谈一下研究的思路和构想。
首先我想强调“格局决定全局”。中国经济面临三个“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十八大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是十九大提出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出现的。尽管新发展格局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三个“新”中是最后一个出现的,但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论断已经走过了“三部曲”,基本上奠定了中国面向未来,尤其是面向2035、面向2049“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框架、制度保障和政策取向。
第一部曲就是“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看到在2020年初的时候,的的确确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仅面临世纪疫情蔓延的冲击,而且全球经济也面临着衰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受阻使我们既有的发展路径受阻,也遇到了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一些新的挑战。今天上午黄所长也谈到了,我们现在的风险可能不只是来自于全球化,而且也来自于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新发展格局”最早出现于2020年4月初,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时是武汉“解封”的第三天,新发展格局这样一个构想的提出,充分显示出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的时候,我国全新的应对思路,具有非常突出的“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新时代特点。在2020年的5月14日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首次在官方文件里面出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表述。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政协经济界的联组会议上面,提出要“逐步形成这样一种新发展格局”。因此我们认识到,新发展格局其实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发展架构,它不仅是一个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管理体系,而且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共识,或者说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第二部曲体现为“发挥优势谋全局”。从2020年的7月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重要讲话里都以很长的篇幅阐述为什么我们当下一定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包括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财经工作会议,全国政协的联组大会,还包括联合国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等等发表的重要讲话,都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还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以持久战的角度认识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很显然,新发展格局还是要打持久战。新发展格局并不是我们应对意外的疫情冲击,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一些以前没有见到的、异乎寻常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一个短期举措,而是要以持久战的精神,来构建整个中国未来发展的全新架构。
我们看到在这段时间中,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制定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分别是《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标准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决定》《关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及《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这三个文件层层递进,面向未来,提出我们要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要形成一个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建设好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确保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面,也用专门一章的篇幅阐述了形成强大活力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候,实际上对各个省市区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两句话,一句话说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各地要从各自实际出发”; 第二句话就是“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实际上,湖北省委十二次党代会之所以提出要“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区”,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指示,立足湖北经济发展实际而做出的部署。本来各个地区都要从实际出发,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应该率先进行探索,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全国新发展格局的大框架内,能够先行先试做出一些探索和试验。我此前受省委委托也做了相关研究,详细分析湖北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和长期积累的发展要素,明确湖北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区位、地位和定位,我们认为湖北有条件、也有能力把有利条件转化成发展成效,建设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大实践中发挥先行区作用。
第三部曲是“统揽大势定胜局”,集中的体现在二十大报告里。在二十大报告里,我们看到新发展格局出现的频次是非常之高的,并且在整个第四部分都是阐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如果对照一下此前的中央文件的各种阐述,二十大报告关于新发展格局有一个表述是重申,就是“加快构建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是同时有一个表述是新提出的,我们在此前的文件中都没有见到这样的表述,那就是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在二十大报告里面已经讲了高质量发展是全党面向未来重中之重的工作,而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我们是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予以支撑和保障的。同时二十大报告特别明确的提出国内大循环要强调“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国际大循环要强调的是“质量和水平”。所以,我们要努力从全局高度去思考这样一个范畴。如何全面地认识新发展格局,如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取得成效,这是我们经济学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于全面认识新发展格局,我们要把学习二十大报告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联系起来,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标题很长,但是把三个“新”串在了一起,叫《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把握新发展格局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的文献。我认为新发展格局主要有三个核心词:重大决策、战略谋划、必然选择。所谓重大决策,指的是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第二个核心词指的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第三个讲的是,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现在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其实是在回应四个“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也是创造性的探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具体的实践路径。具体地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我觉得是四个“是”、四个“不是”。是主动作为而不是非常应对;是长期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是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之上的大循环,而不是主张各个地区封闭的小循环,不是强调所谓的省内循环,市内循环或者县内循环。我们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认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呢?我思考从四个维度来加以阐述和研究,这些维度是不是准确和完备,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
第一个维度是国际比较维度,我们今天上午分享了好几位专家教授的演讲,我觉得讲得特别好。因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中国在过往的40多年间所取得的经济增长的业绩在全世界近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是不是有后来者不知道,但是我个人认为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可能也不会有其他的国家有能力复制。所以我们在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就需要建立一个国际比较的、一个现代经济增长史的视野,透过这个视野来认识,为什么新发展格局是适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是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在国际比较维度,实际上可以思考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是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它们的外贸依存度,或者说与国际市场、全球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有某种共同规律?比如说在很多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初期,中期的时候可能都曾经出现过较高的外贸依存度。那么,外贸依存度是不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某种“倒U型”的曲线存在?比如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大国已经有14个之多,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那么对于这些大国而言,我们可以考虑从外贸依存度的角度去研究其经济发展进程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再比如说对于我们中国而言,我们如何去协同推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建设贸易强国之间的关系。我们如何在中国现行的进程阶段,去开辟发展领域的新赛道新领域,争取全面塑造全球竞争格局中的新优势。像这些问题确实是很值得思考的。在此前我们也分析了很多的数据,我个人认为现在我们还找不到一个一定的规律,就是规律性的认识暂时还没有得到理论或经验的证明,可能我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挖掘和思考。
第二个维度是改革开放史的维度。在二十大报告里面我注意到有一个新的提法:“改革开放史”。二十大报告说,“新时代的十年的伟大变革,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这里,与党史、新中国史相并列,第三个是改革开放史。所以我觉得改革开放史是我们比较全面把握中国4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格局变迁,以及面向未来重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新格局,又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或者视角。
如果从这个视角上来看,我觉得可能又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仔细去思考。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市场的开放到融入全球化的体系当中,到现在影响全球竞争秩序,这个发展历程有什么现实启示。再比如中国外贸依存度与内生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理论和实证的内在联系;中国是不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以及目前面临怎样的经济转型的问题。以前有人说我们的出口依存度非常之高,但是我们也比较了大量的数据,其实不论是外贸依存度,还是出口依存度,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也不算是很高的,我们比美国高,但比德国低,比很多发达国家低。我们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同样也不是最高的。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一个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出口、外贸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是不是存在着某种最优值的区间,需要我们的理论去解释。而且我们还需要考虑国内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究竟应该形成怎样的一种协调关系。在二十大报告里面,同样有一句话讲到,国内的区域发展的战略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衔接起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从改革开放史的角度去做一些新的分析。
第三个是供给侧结构的维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九大报告里面用了一整段的篇幅去阐述,但是在二十大报告里面,只出现了一次,唯一的一次是出现在新发展格局的论述中,其中讲要把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实际上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拥有世界上为数最多的城市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制造品供给能力。所以,面向未来的发展,我国提出将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改革战略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思考和研究。比如中国产业体系的稳定性、自主性、安全性,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指标进行测度和分析?比如说中国内需的总量和国内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容量,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测度和动态的监测。
今天中午在收看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的时候,我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讲到,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始终没有变。这是对经济发展未来大势的重要判断,也是极大提振发展信心的论断。那么,我们也需要去分析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态势有哪些表现,我们未来如何进一步地将这种基本面持续向好的态势转换成国内市场规模、内需不断扩张的这样一种内生的机制,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再比如说我们还可以讨论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未来可以有怎样的转型路径。我们此前受湖北省委委托,已经对全国各省市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和动态监测,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政策建议。现在,我们比照学习二十大的报告,觉得此前的很多研究还比较粗浅,未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第四个维度,我把它称之为需求侧的维度。因为新发展格局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主导,那么我们就需要形成一个内需不断扩张的这样一种可持续的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话里面可以看到,对经济学做了很多的分析,他讲到,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
在经济学说史上,萨伊最早提出了“供给创造自身需求”的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供给学派在这个领域也做过很多的尝试。现在要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内在动态关系。关于需求侧、特别是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说就总需求而言,大家都在讲三驾马车,那么三驾马车对经济的贡献度到底是怎样的?我分析了一下数据,自2012年以来在经济增长中,这三驾马车呈平稳上扬趋势的是国内消费总需求的贡献度,呈微弱下滑态势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度,贡献度下滑速度最大的实际上是净出口,我们说的是net exports。净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度现在实际上已经下降到1%至2%左右。中国经济在2006年的时候,外贸依存度曾经达到峰值,超过百分之七十,随后持续下降,现在的外贸依存度实际上大约在30%左右。所以我们想,这个背后是不是有某种内在的逻辑需要探究。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我们内需市场,从规模、容量、韧性、空间布局等不同维度,究竟有怎样的测度方式和变动的规律。而且我们也要认真地思考如何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因为扩大内需它不是一句简单的一个口号就可以实现,它需要一整套的政策支撑体系才能实现,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水平的一种动态平衡。以上四个维度,是我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也是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路。
下面谈一下我对于建立新发展格局的指标体系的构想。我们为什么提出要建立新发展格局的指标体系呢?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也要“分其详于下”。“操其要于上”,在中央文件、特别是二十大报告中,已经做了非常高屋建瓴的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阐述。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分其详于下”。在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论断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六个着力点。这六个着力点分别是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重要基础),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方向和关键因素),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重要前提和保证)。实际上我们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仍然强调这六大着力点,分别在不同的篇章中予以充分强调。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的要求,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要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予以配合、跟进,采取有效的举措。所以我们就在思考是不是需要构建一种指标体系,来对于各个省市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动态的排序和评估。
关于建立新发展格局的指标体系,我们已经做了前期研究。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肯定要涉及到国内经济运行的可靠性,也强调要素市场的支撑性,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培育。那么围绕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形成一个庞大的,足以评估国内大市场的内生动力、可靠性和畅通程度的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这样的指标体系建立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适配的动态追踪的方法。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是并不是说要与国际的市场相分割。实际上开放带来发展,迄今为止,一个基本上可以肯定的结论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完全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所以实际上我们国家开放的大门还是会越开越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这意义上来讲,我们也找到了很多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包括贸易网络、投资网络、技术交流、国际科技合作等等,这方面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的指标数据是可以追踪的。我的想法是通过构建这样一种指标体系,动态地去考核各个省市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定位和作用,同时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未来给予一些预测和推断。我们还尝试通过动态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探索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对此我们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但是肯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构建新发展格局,任重而道远。我也不揣冒昧提几点建议。第一点,是要强化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研究。我个人认为新发展格局,很多人会把它简单理解为是发展国内市场或是国际贸易,其实这是过于简单化和片面的。我们看到,在过去三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在二十大报告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所以,我们要开展全面的多维度、多视角的理论研究,通过开放经济模型,多部门转型模型,结构方程,因果推断模型,动态因子模型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探索新发展格局中关键参数指数的最优值区间,也便于在实践中开展预测评估。
第二点,要强化新发展格局的动态监测研究。现在我们是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有一种动态化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是很多的,关于制造强国,关于各种其他政策都有,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新发展格局动态的指标体系,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上面有所尝试。
第三点,要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持续稳健地扩大内需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现在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究竟如何体现。所以我们想借助于理论研究,通过指标体系筛选出在全国新发展过程中处在前列、头部的这些省份,找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因素,以及国内大循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以试点推动先行先试,逐步探索和推广,这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有实践价值的。
第四点,要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创新。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也要适时地调整相关的统计指标的内涵和氛围。以前在很多省市区,采取的政策措施非常受现有统计指标体系的考核约束。所以我觉得,可以通过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提出调整统计指标和考核体系的新思路。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累计效应的评估,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实践,也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一些新经验、新模式和新样板。
二十大报告博大精深,内容非常的丰富深邃,对于我们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上是我从二十大召开到今天闭幕,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一些感想,很多的思考还不深刻,理论研究有待展开,在此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主持人:邹薇老师从三部曲,四个维度,六个着力点,以及新发展格局的实践,几个方面,畅谈了她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以及指标体系的理解,我觉得非常受益,特别是邹老师在她的演讲过程当中,提出了很多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跟我们今天下午报告会的主旨高度契合,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和我们各位研究生同学一起学习。我觉得邹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我们的学科和理论研究的发展,真正的构建立足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体系。大家再次感谢邹老师。